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最能毁掉你的孩子是?
大多数家长的答案是:
“游戏,成绩差,早恋,父母的打骂和离婚”
仅此而已吗?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你正在伤害你的孩子,只是还没有发现,它更像是慢性毒药,糖衣炮弹,慢慢侵蚀着你的孩子……
1、无知的家长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贫穷的父母不可怕,无知的父母最可怕!也有一句话说无知者无罪,但是有时候无知是害人害己,特别是在教育这件事上面,父母的无知会伤害孩子一辈子,有的时候更是难以想象。
小孩的求知欲都很强的,对世界万物有很多问题和好奇心,但一问家长什么都不知道,久而久之就会感到无聊,当他上学读书后接触到科学的知识,发现父母的无知后会与家长的沟通减少,叛逆期的时候还会出现看不起家长的现象。
在年幼语言发育期还会影响语言发育,对孩子早期的语言也是不利的。
同时,因为父母的无知,还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观念,在年幼时候没有和外界的接触和对事物判断能力的时候,最容易被父母的影响。在无知的家长的引导下,很难不走弯路。
■建议:
为了能和孩子更好的沟通,提升孩子的水平,同时也树立家长良好的形象,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提高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多看新闻书报,接受新鲜事物。
2、吸烟的家长
当家长们在享受吞云吐雾的快乐时,有没有想过香烟燃烧之后会产生多种化合物,其中大多数都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
有没有想过这种快乐是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之上的,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的?有没有想过在烟雾缭绕的家庭环境中,不知不觉,孩子变成了“二手烟民”?
对自己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影响,孩子会容易患上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生率与家长的吸烟程度成正比。
香烟燃烧时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会加强孩子呼吸道粘膜的敏感性,增大哮喘的发生。
如果家长在孩子进餐时吸烟,很容易影响孩子的食欲,诱发孩子厌食。
而且给孩子树立了反面形象,现在很多初高中就开始吸烟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里有老烟枪的家长。
除此之外,还对孩子的学习能力造成伤害,影响阅读、推理和数学。因为尼古丁在体内分裂后所制造的可丁尼,会使孩子的阅读、数学和推理平均成绩越来越低。
■建议:
为了孩子的健康和未来,爸爸们一定要减少吸烟的次数,甚至戒掉烟瘾,为孩子创造一个无烟的家庭环境。即使戒不了烟,也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吸烟。
3、手机不离身的家长
年幼的小孩更希望父母回家后陪伴自己看看书,玩玩游戏,但是年轻家长们下班后,全国统一“葛优躺”手机不离手,孩子缠着玩,就一起看手机玩游戏,从来都是眼皮也不抬一下,半天不肯动地方。有时候还嫌孩子太闹,就说“自己去玩,不要来烦我”,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总之,手机比孩子还亲!
这无疑是一种冷暴力,孩子会感觉到家长是在敷衍自己,自然也不愿与其交流。亲子交流被阻碍,孩子性格会变得孤僻、自闭。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模仿家长而来的。倘若家长们成天拿着手机在孩子面前玩,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接触到手机自然也会容易上瘾,这对孩子的视力、人际交际以及学习特别不利。
■建议:
少玩手机,在公司坐了一天可以和孩子在外面跑跑步做做亲子运动,自己锻炼了身体也给孩子有了更多交流的时间。手机不是完全不能玩,和孩子商量好,规定玩手机的时间,别让孩子有“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的绝望感。
4、不尊重孩子隐私的家长
有的家长喜欢把自己孩子的成绩或者家里学校发生的丑事,在家庭聚会、邻居杂谈中说给大家听,家长觉得是很有趣,但是孩子有自己的面子,他也有自己的隐私,这种揭短的行为在读幼儿园前家长们就应该停止做了。
孩子会对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对孩子的隐私安全没有保障,这样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最后,孩子会另外找一些可以倾诉的方式,肯定不是家长,如果孩子选择的不对,那就会有后续未知的问题。
■建议:
管住自己的嘴巴,把孩子当大人一样对待,别老认为他是小孩什么都不懂,他也是在成长也有自己的自尊心。
5、“礼貌、谦虚”的家长
让孩子讲礼貌,是几乎所有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毕竟我国是个礼仪之邦,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习俗不能改变。讲礼貌的孩子会更受欢迎,当听到他人的称赞时,不仅孩子会自信,家长也会很开心。
孩子都是“人来疯”,看到新伙伴,到了游乐园或者在陌生人面前都会很兴奋,难免会出错,打着小朋友、把东西弄坏、干疯狂的事情,很多家长认为这样不稳重,不礼貌会当众批评责怪小孩,其实这对孩子幼小心灵也是伤害,他会害怕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就会对新事物失去兴趣,还会出现叛逆情绪。
有时候即便自己的孩子真的很优秀,在面对他人的称赞时,父母总是会表现出非常谦虚的样子,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够好,甚至还会罗列出孩子的种种弊端,以此证明孩子不够优秀的。这虽然是一种“谦虚”的方式,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无言的伤害。
他们并不明白父母的真实用意,只是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可在父母眼里总是一文不值,所以会产生很强烈的自卑心理。
还有和孩子一起外出时看到的熟人,父母都会把孩子拉到自己的面前,让孩子喊叔叔阿姨或者爷爷奶奶。
胆子大,性格活泼的孩子也许会很乐意,但有的性格比较胆怯的孩子就会往后退。
父母会认为这是孩子不懂礼貌,其实家长不知道只是孩子出于对陌生人的畏惧感而已。
■建议:
多给孩子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多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心思。
6、控制欲过强的家长
心理学中有“足够好的妈妈”这一概念,足够好的妈妈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但更重要的是在不被需要的时候适时退出。
但实际情况中,大多数家长都有控制欲,如果过强就会剥夺孩子自我表现和发表自我看法的机会,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里,遇事软弱的怕事儿心理,导致孩子自我怀疑,没有判断力。
控制欲太强的家长会过于威严,无形之中给孩子一种压力,给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事实上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是更多的却是“自由”,父母给孩子足够的发挥空间,才能让孩子更加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被父母过分控制的孩子幸福感一般都比较低,而且将来长大的作为也不会太大。
■建议: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要管的太宽,给孩子留一点空间和自由。孩子在小的时候,保证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尽量的让孩子能够进行自由的探索;锻炼孩子独处的能力,不要总是和孩子形影不离;尽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收拾自己的房间、穿衣服、洗自己的袜子、而不是一直帮助孩子做。
父母放手,孩子才能体验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乐趣,才能真正有能力去面对风雨人生,激发自己的潜力。
7、过于溺爱的家长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爱,这爱分真爱和假爱。真爱就是教会孩子基本的生存技能,让孩子能够独立的生活。假爱就是溺爱,溺爱往往是毒药,还是慢性毒药,不仅苦了自己还无声无息的会把孩子毁灭的干干净净。
自古“慈母多败儿,惯子如杀子”,我们都听过《小偷和他母亲》的伊索寓言,小偷在临刑前愤恨咬掉了他妈妈的耳朵说到:“我小的时候,在我偷第一个写字板时,你如果揍我一顿,教导我这是不对的,并且让我改正错误的话,我会到今天这地步吗?”世人还不理解,这孩子怎么成了白眼狼,其实这正是母亲不负责无底线的溺爱导致的,小时候孩子可能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长大会发现这是慢性毒药。
■建议:
有原则有底线的爱才是真爱,把握好分寸,不严加管教,孩子不会有敬畏之心。对孩子要该说则说,该管则管,不能溺爱,不能任情,不能袒护,不能放纵,不望子成“龙”,但求子成人!
8、脾气暴躁的家长
父母经常发脾气,甚至打骂,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性格扭曲。孩子是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如果父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乱发脾气,那么孩子以后遇见类似的情况时,也会采取同样的方法来发泄。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父母和孩子的性格存在两种极端。父母暴戾易怒,孩子会在恐惧中形成卑微、懦弱的性格,越来越不活泼,越来越不爱说话,不利于自信心的树立。长此以往,心理发育不健全,如情况严重还会造成心理阴影甚至创伤的出现。
■建议:
脾气暴躁的家长一定要收敛自己的情绪,不要拿孩子当发气筒学会用沟通、耐心解决问题,而不是动不动就暴脾气,给孩子传递一种正能量,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9、不见人影的爸爸
中国家庭一直有个误区,“男主外,女主内”。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总是当“甩手掌柜”,把孩子扔给妈妈管。
父亲不能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尤其是在孩子12岁之前。如果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男孩子很容易缺少阳刚之气,变得有点“娘”,而女孩会在无形中承担起一部分男性的角色,像女汉子。
孩子很单纯,他们认为爸爸爱我,就会像妈妈爱我一样,花时间陪我,爸爸不经常陪我,那就是不爱我。
■建议:
爸爸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每周至少和孩子沟通两次,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有时也不妨适当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与家人每周运动或出行一次,增加与孩子和家人交流的机会。
在无法陪伴孩子时,通过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