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白癜风医院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石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这些玉石器中玉器占了绝大部分,其余亦有水晶、玛瑙、青金石、芙蓉石、孔雀石、珊瑚等珍贵宝石制成的器物,品种齐全,工艺精湛。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在元代以前玉器中,有当代考古发掘的精品及传世古玉中的珍品,包括了新石器时代至元代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其中一些精品原为清代宫廷珍藏,世所罕见。明代玉器多数为明宫遗存及清代宫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大量的清代玉器主要为清代宫廷用玉及各级官吏进贡的玉器珍玩,囊括了清代玉器的方方面面,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玉器的制造、使用和文化内涵。
玉龙形
玉龙形,商,高2.3cm,长6.5cm,宽2.5cm。
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圆筒形,两端粗细不等。器表饰龙纹,其龙纹特点是“臣”字眼,并饰有重环纹、鳞纹等。
商代的玉龙,由龙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重环纹和鳞纹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现在青铜器上,因此本器上的这两种纹饰对于玉器和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玉弦纹环
玉弦纹环,商,
外径12.1cm,孔径6.7cm,厚1.4cm
环因受沁蚀成鸡骨白色,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各饰相同的弦纹3圈,近孔处有一圈环形凸脊。
这类器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至商代仍有延续。以前曾被定名为乳环,推断其为女性乳房饰物。近年根据考古发掘,始知它是戴在手腕上的饰物。
玉兽面纹韘
玉兽面纹韘,商,高3.2cm,直径2.8cm
韘有*褐色沁,圆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面凸雕饕餮纹,鼻两侧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处有一凹槽。
《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穿孔可用来系绳,缚于腕部,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品。
玉蝉形出牙环
玉蝉形出牙环,商,外径10.5cm,孔径3.3cm,厚0.4cm
环玉质较杂,大体为白色。圆片状,肉、好等径。外沿有三个顺时针方向且等距的蝉形出廓雕。此环造型朴拙,刀法简练,俗称璇玑式环。
玉牛形
玉牛形,商,长4.8cm,孔径0.9cm
玉料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状,牛形,一端较细,为牛首,另一端较粗,雕牛尾,四肢收于腹下。其横截面近于方形,两端间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纹。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数量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多为牛头形,整身的立体造型较少。这件作品较好地表现了牛的全形,艺术手法简练,外表可分解为上、下、左、右四个面,方圆兼顾。中孔较粗,可穿绳接连其它器物。
玉鸟形佩
玉鸟形佩,商,高9cm,宽4cm,厚0.6cm
玉为青色,通体红色沁。器呈片状,两面稍凸。主要采用双勾阴线技法雕琢,两面纹饰相同。此玉鸟头顶高冠,额下有五个出戟,勾嘴,双目“臣”字形。冠的两侧各阴刻一铭文,似为:“牧”、“侯”两字。
玉鸟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商代较为流行并一直延续至清。高冠是殷商时期玉鸟常见的装饰风格。但刻有文字的商代高冠玉鸟,无论在出土器还是传世品中,这是迄今所知唯一的一件,极其珍贵。
玉人首
玉人首,商,高4.3cm,宽3.4cm,厚1cm
青绿色玉,局部有白色沁。大致呈片状,正面凸鼓,背面稍内凹。玉人首主要采用阴刻等方法雕琢。“臣”字形双目,阔鼻,大嘴,头发用纵向细阴线装饰。虽刀法简洁,但五官非常清晰。两眼中间有一通孔,可供穿系或他用。
玉人首一般分正面像和侧面像两种,工艺上有圆雕和浮雕之分。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殷商时期也较为流行。
玉凸唇环
玉凸唇环,商,径10.4cm,厚2cm
青绿色玉,局部有紫色斑,器体较薄,透明度较低。通体光素无纹。圆形中间为一大孔,两面孔边沿处各起一圈环形凸唇。
这种凸唇环在商代较为流行。玉料主要选用青玉或白玉,器形大小不一,简洁规矩,打磨精细,有的还阴刻细线装饰纹。考古研究证明,它可能为手臂上的饰物,故也可称其为玉镯。凸唇在佩戴时可起到稳固作用,同时又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青玉弓弭
青玉弓弭,商,长8.5cm,宽1.7cm,厚0.8cm
青玉质,器身有朱砂痕。器身上端以双阴线雕琢一卷尾龙,卷尾处有一钻孔。龙椭圆眼,蘑菇角,卷鼻,二爪,背上饰卷云形纹。器身中部有一半月形凹槽,下端收为尖刃状。
此器为古代弓箭两端安装的弓弭。河南安阳殷墟小屯C区20号墓车马坑中出土的两张驰弓上,曾分别装有玉质弓弭和铜质弓弭,其玉弓弭的造型纹饰与此类似。另外,弓弭还有骨质及木质等,而玉质等级最高。
玉矛头
商,长12.8cm,宽4.1cm,厚0.4cm
玉已受沁为灰色。靠近底端有一孔。整器呈扁平片状,肩部不甚规整。矛中间起脊,两侧均有刃,刃部锋利。
玉矛为石矛的礼器化,非实用兵器,而是一种礼仪兵器。
文章内容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