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网约车,很多人习惯把它和出租车区别开来。实际上网约车也是出租车的一种,全称叫做“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属于出租汽车的一种新业态。也正因为如此,在10月12日召开的出租汽车新老业态融合发展研讨会上,鼓励巡游出租汽车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驾驶员在巡游车和网约车两种业态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共识。
国内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最近也在加速吸引更多的出租车司机上平台接网约订单,为此还专门打造了一个叫“快的新出租”的新品牌,并拿出了1亿元补贴,来鼓励乘客呼叫出租车。据说最近出租司机对滴滴等网约车平台的依赖程度提升明显,订单增速超过10%。之所以滴滴越来越重视出租车,笔者认为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战略目标的压力。滴滴三年内要实现单日服务订单1亿,目前差距还比较明显,而根据交通部门的统计数据,现在的出租车日客运量已经接近1亿人次,哪怕是争取到这其中的一部分用户,就能够让滴滴的用户数量快速提升。
第二个原因,滴滴的竞争对手嘀嗒出行最近要抢在滴滴前面上市了,其主要业务就是出租车和顺风车,其中顺风车还是依靠滴滴顺风车下线整改期间才快速壮大的。滴滴当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嘀嗒抢了自己的风头,进一步发力出租车网约业务,既能够打压竞争对手,又能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网约车合规化的压力,让滴滴急需更多的出租车来提高平台的合规比例。最近很多地方都加强了对无证网约车的打击力度,对平台车辆合规比例的监督和考核要求也越来越严。而在网约车司机收益持续走低的情况下,现有滴滴司机的合规意愿并不强烈,而全国目前多达万辆正规出租汽车和数百万司机,就成了滴滴等平台维持运力需要争取的对象。
然而,滴滴大力支持出租车业务,又实在是一把双刃剑,在增加了出租车订单的同时,也就对现有的滴滴司机不利,引起了他们的不满。毕竟现在很多地方的网约车订单本来就不足,滴滴司机的订单量经常不饱满,如果还要把订单分派一部分给出租车,一些滴滴司机的收入就更加难以保障了。而且由于滴滴平台对出租车只收取少量的服务费,这样的话很可能减少滴滴平台的正常收益。因此滴滴这么做,也是冒了一定的风险,估计会在派单策略上寻求一定的平衡。
但这样的平衡显然是不容易获得的。根据交通部运输服务部门负责人孟秋12日透露的数据,截至目前,各地已发放网约车经营许可牌照万张,网约车驾驶员证万张,网约车日均订单量约为余万单。从单个的数据来看,这两年网约车合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但如果算一个平均数,有证网约车司机日均只有8.4单,这可能是很多网约车司机都不愿意相信的,但却是事实。
实际上这样低的日均订单数据并不是第一次公开。深圳交通部门每个季度都会公布网约车行业运行数据,从日均订单量来看,最近两年一直呈走低的趋势,今年第二季度网约车日均订单已不足8单,单日平均流水只有元,曾经宣称的“月入万元”,在多数地方已经成为历史。显然,网约车过剩在很多地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导致了部分网约车开始退出经营。
滴滴招募司机的宣传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滴滴还在各地大量招人,在现场和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招募滴滴司机的宣传。难道滴滴平台不清楚有些地方的司机已经“吃不饱”了吗?当然不是。网约车平台要保持和提升乘客的打车体验,接单的司机自然是越多越好,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保持必要的运力就更为重要。这实际上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虽然总体来讲一些地方的订单不足,但某些时段某些区域又经常出现接单车辆不够的情况。怎么办呢?一方面要力争拥有更多的接单车辆,另一方面则是加强运力的调度。
只不过如果只能在高峰时段有单可接,而闲时经常无单可派,司机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所谓赋能司机,让滴滴司机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司机和平台的矛盾就会进一步显现出来,这也是最近众多滴滴司机所抱怨的主要问题。因此滴滴最近一面在通过各种乘客端的优惠和补贴,来激励乘客的用车需求,另外一方面又通过“准驾卡”等方式来淘汰掉一部分司机,提升滴滴司机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这也是在小心地寻求另外一种平衡。
在这次的出租汽车新老业态融合发展研讨会上,有专家就提出,要研究制定包括网约车在内的非标准就业群体的劳动保护政策,提高出租车驾驶员的就业质量和加强网约车司机的权益保护,这实际上是下一步可持续发展、融合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滴滴作为这个行业的出色代表,理应做出表率。但如何做到既能照顾到司机的利益,又能保障乘客的体验,还可以促进平台的持续良性发展,还需要滴滴等行业参与者继续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