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五大关键词(组图)
繁忙的上海洋山深水港。新华社 陈飞摄
山东省沂源县南鲁山镇陈家山村的农民在收获成熟的谷子。赵东山摄(新华社发)居民在河南洛阳市西工区014社区蔬菜直销点买菜。张光辉摄(新华社发)
稳中求进
■ 本报 叶晓楠
全球市场形势严峻 国内经济矛盾纠结
稳增长列为明年首要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在明年的*策中又应该如何把握?就此采访了业内人士。
在“稳”的基础上求“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对本报分析说,在即将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济继续高速增长。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压力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经济还没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同时,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他说,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大大增加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因此,明年的宏观经济工作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
“进”是要求有质量的增长
沈骥如表示,明年要“稳”字当头,确保我国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在“稳”字当头的同时,我们还要“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稳’,包括多层含义,如要稳大局,要协调国际国内格局不变;要稳*策,保持积极的财**策和稳健的货币*策不变;要稳增长,要保持稳定增长的格局,使经济不大起大落等众多方面。总之是要使中国经济的长远预期稳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要简单纠结于涨与落之间。”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对本报说,“同样,‘进’字也需要正确理解,是‘进’而不是‘涨’,这就需要有突破性的、有质量的增长。”
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那么,怎样才能稳中求进呢?
“要实现‘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策基本稳定,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坚持房地产调控*策不动摇,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沈骥如说,“而‘进’的核心就是要提高我国GDP的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各级*府的业绩观念,改变盲目追求高GDP的错误倾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善民生,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张茉楠指出,当前,我们一定要在稳中求进的基调下关注经济的增长,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可能要超过速度的增长,要通过内生动力的增长来推动经济增长,只有包括产业结构、人才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等的全方位升级,才能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稳健的货币*策
■ 本报 周小苑
仍是稳健表述 内涵又有不同
货币供应或呈中性偏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策,基调仍为“稳健”两字。其实,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提出,2011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一年之后,同为“稳”字,但意义却有所不同。
基调为何仍为“稳”
中央明确指出,明年将保持宏观经济*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是将此前提出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的表述改变为“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无论表述上有何变化,宏观*策的主基调都是一样的,即要实施积极的财**策和稳定的货币*策,而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他分析,“稳增长”的经济目标有三个:第一是要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第二,要兼顾改变经济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第三,要有前瞻性,以防越来越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实现三个主要的经济目标,这一点2011年和2012年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中央提出积极财**策和稳定货币*策相搭配的*策是不会改变的。”赵锡军说。
两个“稳健”意义不同
虽然中央一再强调“稳”,却不再将“控通胀”放在突出位置,将此前提出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的表述改变为“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着力强调扩大内需,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之所以要强调‘稳’字当头,就是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比2011年要复杂得多。”赵锡军分析,比如欧债危机的发展和演变、美国大选以及国内经济存在的潜在风险爆发等,诸多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都是我们需要应对的,因此也更加需要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进行宏观*策的微调。
赵锡军强调,稳定的前提下中央强调“前瞻性”,这不是*策的根本变化,而是对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微调,以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稳增长更加突出
尽管基调同为“稳健”,但分析人士认为,与今年多次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同,明年的货币*策实际操作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呈现中性偏松的格局。
具体而言,明年的流动性情况很可能比今年有所好转。赵锡军分析,明年由于贸易顺差大的收窄和资本流入的缩小,外汇占款投入不会向今年这么多这么快了,但采取措施保持资金流动性也成为新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策室主任彭兴韵认为,明年货币*策需更多地预防一些潜在风险和变化导致的大幅波动,如地方融资平台及房地产等。[1][2]下一页提高收入
■ 本报 梁杰
提高报酬完善分配 降低税负增加福利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成为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成为一个关键词句,就此进行了采访。
迈向发达社会的发展重点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段文斌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并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居民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劳动收入,反映劳动收入的职工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处于下降态势,从1980年的17%下降到2008年的11.2%。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实际上是从分配制度的层面上,找到了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同时,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利宁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活力的阶层。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承上启下的阶层,是社会的支柱阶层。中国社会结构向橄榄形结构过渡的过程,就是一个做强做大的大国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的过程。所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首先它是任何一个迈向发达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其次,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我国这些年投资的倍数效应主要源自于投资尤其是*府花费型为主导的投资,而居民消费所起的作用相对不足。要转变到扩大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核心就是要转变到以中等收入者为主力的居民消费上来。
再次,中等收入者,他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所有产业领域内的中坚力量。而且他们的素质还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的社会意识更加独立,这也是对国家文化发展和*治改革进程最有影响力的阶层。更加与时俱进的文化和*治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的战略支撑。
怎样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如何有效地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建设民富国强的和谐社会?
张利宁说,首先要依靠市场机制。这有几个方面。一是推进我国的产业门类的扩大和升级,为人们提供中等收入存在和发展的战场。二是以更加注重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来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是高素质为主体的中等收入者的大舞台。
他还认为,另一方面,要在收入的二次分配上,财**策上应该给以考虑,使他们的家庭财力更充实,更有安全感。如,降低税负,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策落到实处。
段文斌认为,重点应该在于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使大量低收入者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为此“提高两个比重”和“实现两个同步”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
前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