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气流受限的肺部疾病,其发病机制是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而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限则是其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
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导致该病的最常见病因。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除了具有原发病的主要表现外,典型症状为气短或呼吸困难。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尤其是肺功能检查是判断肺呼吸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对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价其严重程度、了解疾病进展状况、判断预后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本病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慢性呼吸衰竭的最常见病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西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对症治疗,其缓解期的康复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01中医病因病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学“肺胀”“喘证”“咳嗽”“痰饮”等范畴;
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瘀潴留,复感外邪,诱使本病发作或加剧。
1、久病肺虚如内伤久咳,喘哮,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患,反复发作,迁延失治,久病肺虚,痰浊潴留,壅阻肺气,气之出纳失常,久则气还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而成本病。
2、感受外邪久病肺虚,卫外不固,六淫外邪每易反复乘袭,诱使本病经常发作,病情日渐加重。
3、痰夹血瘀病久肺体用俱伤,成为发病的基础,致使痰郁于肺,复感外邪,肺气闭塞,血行障碍,积而成瘀,痰瘀互结于肺,滞留于心,而成肺胀。
综上所述,主要病机为肺系多种慢性病迁延不愈,致肺、脾、肾、心四脏受损,痰浊、水饮、瘀血内生,阻结肺管气道,肺体胀满,张缩无力,不能敛降而成。病位初病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累及于心,可影响到肝。
因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宣降不利,气逆于上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肺主气功能失常;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病久肺虚及肾,金不生水,致肾气衰惫,摄纳无权,则气喘日益加重,呼吸短促难续,吸气尤为困难,动则更甚;
且肾主水,肾阳虚衰,则气不化水,水邪泛滥则水肿,上凌心肺则喘咳心悸;心脉上通于肺,肺气辅佐心脏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肺虚治节失职,则血行障碍,血瘀肺脉,肺气更加壅塞,造成气虚血瘀,血瘀气郁,由肺及心的恶性后果,临床可见心悸、紫绀、水肿、舌质紫暗等症;心阳根源于命门真火,肾阳不振,进一步可导致心肾阳衰而出现喘脱危候。
此外,还可涉及到肝,如痰热内郁,热动肝风,可见肉膶,震颤,甚则抽搐等症状;若肝火迫血妄行,则可动血而致出血。若痰浊壅盛,或痰热内扰,蒙蔽神窍,可见烦躁,意识朦胧,嗜睡,昏迷等变证。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痰的产生,病初由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归正化而成,继因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越益潴留,喘咳持续难已;痰从寒化则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一般早期以痰浊为主,继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水饮、血瘀挟杂为患。
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发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早期由肺及脾肾,多属气虚,气阴两虚;晚期以肺、肾心为主,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但纯属阴虚者极为少见。由于正虚与邪实互为因果,彼此相互影响,故病情缠绵,难以根治。
02养生论治原则
由于本病为标实本虚,虚实错杂之病,治疗要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扶正祛邪为其基本治疗大法。感邪发作时偏于标实,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用祛邪宣肺(辛温、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活血化瘀,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平时偏于本虚,当予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急予扶正固脱,救阴回阳。03常规调理方案
本病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的后期转归而成,因此在预防方面积极治疗原发病非常重要。
还要防止经常感冒,内伤咳嗽迁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咳喘,是阻断形成本病的关键。
在护理上,要适寒温,秋冬季节,尤当注意保暖,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本病;平素饮食清淡,忌辛辣生冷及过于甜咸之品;
有水肿者应进低盐或无盐饮食;
调情志,戒烟酒以及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远房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平时常服扶正固本方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这些都是防止病情发展的重要措施。
线下门诊信息
地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