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勇告诉笔者,慢性病治疗过程一般比较漫长,且很多治疗手医院和医生,患者通过学习和执行自我健康的日常控制及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达到身心健康。
全文约字,细读大约需要8分钟
年3月3日上午,海珠区一栋老旧的居民楼里,满头白发的钟庆华正在和社区家庭医生赵志勇视频连线。
回答完赵医生关于近期身体状况的问询后,他迫不及待地向医生展示儿子为他新买的制氧机。钟庆华是赵志勇在辖区内的一名签约病患,患慢性阻塞性肺病已经7年了,需要长期氧疗来缓解症状。赵志勇细心询问了制氧机的型号及吸氧细节,并确保使用流程无误后,结束了此次视频看诊。
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的赵志勇,是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也是该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的成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原本针对钟叔这类不便出行的慢性病签约居民的上门就诊服务,也灵活更改为“零接触”远程诊疗服务。
在转型成为社区家庭医生的三年来,除了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外,赵志勇还经常组织病患学习自我照料的知识。赵志勇告诉笔者,慢性病治疗过程一般比较漫长,很多治疗手医院和医生,患者需要通过学习和执行自我健康的日常控制及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达到身心健康。
医院以外的自救之路。
社区医生工作中图片来源:新华社
01
和自己的身体做朋友
赵志勇所在的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区域常住人口6万余人,自年5月率先开展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现今占社区户籍人口1/3的居民已签约,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慢性病在中国已呈井喷状态发生。
慢性病是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也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如同温水煮青蛙,稍不注意便会一点点蚕食患者的健康。患病后,许多病人会产生自责心理,感到拖累家人,加之由于社会医疗资源紧缺,出行不便导致的看病难以及疾病引发的肉体痛苦等因素影响,超50%的慢性病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故而容易放弃治疗。因此,对慢性病患者来说,除了依赖医生和日益先进的诊疗技术以外,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疾病,保持最佳的自我疾病管理和生活自理能力尤为重要。
68岁的钟庆华被人唤作“钟叔”,退休前是一名国企工人,年春天开始咳嗽、咳痰,后来逐渐有些呼吸困难,医院做检查,医生诊断为慢阻肺。刚开始享受退休生活却得了这个病,辗转求医走路久了也会不舒服,严医院吸氧,钟叔心里特别憋屈,“这病对生活影响太大了!不能出力不能干活,完全是拖累家人。”
年7月,沙园卫生服务中心在钟叔的小区做慢阻肺义诊活动。彼时的钟叔已经开始有肺动脉高压的症状,在医生的建议下购买了一台欧姆龙制氧机,开始长期氧疗。他按照医生的要求吃药,但态度比较消极,吸氧也不规律,导致动脉血氧参数忽高忽低,病情控制得很不理想。
社区义诊图片来源:新华社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钟叔去了当天的义诊现场,了解到社区服务中心有家庭医生服务,考虑到自己出行不便,便签约了赵志勇为家庭医生,之后,医院做特定的项目检查外,钟叔更多时候是等赵医生上门出诊,或者有疑问时在